登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从地方策划到全国影响,这个评论大赛如何做到的?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迭为信息交互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一些谣言、诈骗、暴力类有害信息掺杂其中,给网民带来很大困扰。大学生是网络空间最为活跃、最富表现力的群体,同时也极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如何吸引大学生群体发挥聪明才智,主动通过主流媒体发声,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考验着平台的创新和智慧。网络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兴形态,带有天然的互联网属性,多样化的观点呈现形式,与大学生特性高度吻合,通过创新办赛,让评论大赛“小众”赛事升级为“大众”热点,助力大学生更好更快成长,为清朗网络空间建设“搭把手”。

   网络评论是主流网络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它是评判主流媒体能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标尺。网络评论的选题往往紧跟社会热点,其呈现形式也灵活多样,让客观的眼光被更好展现,进而实现有效舆论引导。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10-39岁的网民占比超过50%,可见,青年群体是互联网最为活跃的群体,而大学生就涵盖其中。当前,网上社交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生活中心的一部分,大学生在各类社交平台中获取资讯并进行信息分享,于互动评论中感受观点输出的价值。大学生评论大赛正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特性,关注到青年群体的观点表达需求,通过创新办赛,融合时尚元素,逐步让“小众”赛事升级为“大众”关注热点,并持续发挥出舆论引导及育才的多重效果。

       网络评论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舆论引导中发挥出优势和作用。大学生评论大赛应运而生,现如今从全国范围来看,无论是央媒还是省媒,都陆续在探索创新大赛。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是全国最早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的主流媒体之一,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八届大赛,累计约1.4万名大学生参赛,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品牌。2022年4月24日上午,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总决赛在湖北武汉举行,从全国300余所高校、2000余名参赛者中实力出圈的20名在校大学生,通过“云PK”的方式展开最后比拼,观天下之事,发青年之声,与时代同频共振,共同秀出“青春中国Young”。

高位推进,让“地方策划”升格“全国影响

   从地方赛事走向全国大赛,荆楚网始终坚持“开门办赛”的理念,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大赛”真正办出“大”的样子,体现办赛水平,也直接影响赛事质量。与往届相比,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

  1.赛事规格升级

  在中央网信办大力支持下,大赛首次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冠名并全过程指导,2021年5月,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领导出席在武汉举办的启动仪式并致辞,并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进行专题调研,为进一步把大赛推向全国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指导意见。同时,在本届大赛总决赛举行期间,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相关处室领导参与其中,并对精彩环节、精彩表现等进行互动点评,增强了大赛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2.组织力量加强

  由过去荆楚网承办,升级为由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共青团湖北省委共同主办,相关业务处室具体负责赛事规则设计、题目拟定等关键环节,官方背书有力提升了赛事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此外,经过摸索积累,与全国几十家高校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建立了点对点的沟通机制,不少高校已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作为院级赛事、校级赛事在组织发动,并安排了专门的负责人。为进一步助力高校更好更快出成果,东湖评论编辑分组对接,及时组织线上宣讲会,为师生答疑解惑,确保组织的有效性。

  3.拓展联办单位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赛在第七届得到了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的大力支持,第八届在继续保持与省级媒体联动外,又联系中国网、环球网、法制网、未来网、中工网、中国应急管理报等央媒协办,让比赛曝光量、知名度有力提升。此外,还与今日头条联动,根据参赛作品的类型,及时给予相应的推荐支持。

精心组织,让“小众赛事”收获“大众热度”

  

      评论大赛相较于其他面向大学生的比赛属于“小众”赛事,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丝毫不影响大赛的魅力。

  1.参赛选手首次实现全覆盖

  省内充分发动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的力量,让各高校记者站站长通过校媒平台或圈层进行点对点发动,同时东湖评论团队到高校进行宣讲,确保省内各高校同学都能知晓大赛,并根据各自擅长的表达形式来针对性创作,这样也保证了参赛的广度和作品的多元表达。

  此外,在做好线上宣传发动的同时,积极联动全国各省网信办,请主管单位协调域内重点高校积极参赛。本届大赛共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全国300余所高校学子踊跃参与,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首次覆盖港澳台。

  2.网络大V热情助力

  通过有影响力的人来推广大赛可以进一步扩大大赛的影响力。一方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志明和全国青联委员、宁夏新闻网副总编辑贺璐璐等8位网络知名人士担任推荐官,向全国推荐大赛。另一方面,邀请全国高校知名的专注网评研究的专家、学者,譬如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刘海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导王溥等,进群指导,担纲线上“导师”,为同学们的来稿集中把脉,让大学生不仅是简单参赛,在整个过程中切实新闻素养、写作水平提到提升。

  此外,总决赛举行前,特别设置了“人气之星”投票环节,入围总决赛的20位大学生会发动学校及朋友来投票,既可展示学子风采,又可扩大参与度和推广度。本届大赛投票吸引数十万网友参与,并进行留言打CALL。

  3.媒体广泛关注

  创新办赛挑战不断,一路以来得到了央媒、省媒及重点商业平台的大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人看到评论百花园里的“青春力量”,也看到了青年学子的思想“火花”。本届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856篇,其中3篇被全网转载,100余篇作品登上“学习强国”。《青春与时代共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圆满收官》、漫评《激扬文字中Young起青春正能量》被学习强国、新华网、中国网、上观新闻等200余家网站及平台转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微博阅读话题2250万+。

创新表达,让“颜值之美”加持“言值之利” 

  

  面对“Z世代”,用好“内容与形式”辩证法,把“有意义”的大赛办的“有意思”,才能吸引更多青年大学生像“追剧”一样“追理论”。

  1.评论形式“活起来”

  在不少人固有的印象里,评论多以文字或者长篇文字出现,实际上网络评论的呈现形式十分灵活,但凡有利于观点表达的,只要内核是传递观点的,都可以为网评所融合。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普遍很熟悉,运用也较为灵活。本届大赛充分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尊重大学生群体的创造性,在传统的文字评论之外,增设了漫评、音评、视评以及鼓励创意形式的观点表达,一批精品力作被百余家媒体转发,让青年人的“言值”出圈传播。

  2.比赛内容“接地气”

  一场大学生赛事定然是要凸显青春气息,让参与对象乐于参加,并享受比赛过程,进而达到“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为了让总决赛的题目贴近社会热点,贴近大学生生活,大赛组委会邀请全国24位高校、媒体大咖出题,既有重点新闻网站的总编辑,央媒、省媒评论部负责人,还有高校教授、博导等,拟定了“谷爱凌的经验能不能被复制”“饭圈文化的利与弊”等24道紧贴社会热点的题目,参赛选手表示“既有思辨性,也对指导个人成长有针对性”。

  3.观点pk“潮起来”

  尽管总决赛是线上进行,但线下的布展同样很“潮”。通过把本届参赛作品中音评、视评和漫评等优秀作品制作成展板,有种身临艺术馆的感觉,到场的专家评委、特邀嘉宾既可参观又可扫码看原作品,互动感强。同时,20位总决赛选手以“杂志封面”出现在展板上,“潮”范儿设计及宣言时尚感强,令人眼前一亮。

  为了增强赛事的观赏度,本次比赛借鉴了娱乐节目有关元素,精心设计了“情景会话”“1V1观点交锋”“一评定音”三个环节,参赛选手既有团队合作又有单兵作战,在唇枪舌剑的观点交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聪明才智、展现思辨之美,本届比赛冠军周美馨感言,“沉浸式演绎里还原场景,摆脱说教气质,让思想有‘意义’又有‘意思’”。

巩固成果,让“理论草根”成长“理论骨干”

 

      搭建必要的形式和载体,把“一次性”的比赛成果巩固放大,是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一以贯之的办赛理念也是重要工作目标。

  1.强化表扬激励

  在放大精神鼓励的基础上,本次大赛加大了物质奖励力度,一等奖奖金达到了1万元(税后),总奖金数达到了近10万元,有力地激发了参赛选手的积极性。

  2.加大孵化培育

  本次大赛发掘培育了湖北美术学院“五十三梯”漫评团队、三峡大学刘咏燕网评工作室等优秀网评团队,特别是“五十三梯”发挥其美术专业优势,围绕重大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漫评,在“武汉迎战德尔塔”等节点中发挥了大学生群体的青春力量,30多篇稿件被学习强国刊登。

  3.强化跟踪培养

  尽管大赛年年办,但始终不忘育人初心,努力搭建有利于全国参赛大学生朋友成长的交流平台,赛事导师跟踪指导同学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为优秀参赛选手提供实习平台,助力一批优秀选手成长为评论理论领域骨干,如第三届大赛佳作奖获得者程曼诗现为湖北日报理论评论中心骨干评论员,第三届大赛优秀奖获得者王言虎现任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第六届大赛冠军冷凝入职深圳电视台,第七届大赛亚军刘帅入职南方网评论部等。历届优秀的参赛选手每年大赛都会以合适的形式参与进来,发挥“传帮带”激励作用,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当前,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已启动征稿(投稿邮箱qgdxsplds@163.com),新的挑战又开始了,创新始终是不变的指引方向,期待全国媒体都行动起来,携手把“小众”赛事举办好推介好,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多的发声渠道,那么“大众”的关注度就会自然提升。网络评论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一种观点的表达形态,更是互联网飞速进步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意义远超传播本身,更在于有利于正能量观点的持续输出,促进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和完善。同时,主流媒体在接触大学生群体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向,更好发挥自身平台的凝聚力、引导力和传播力,从而获得更好发展。  

 

版权申明:图文来源于自媒体作者,我们尊重原作版权,但因数量庞大无法逐一核实,图片与文字所有方如有疑问可与我们联系,核实后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