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老抱怨基层没新闻?你找的方法不对!

头疼基层没新闻可写?最近,一位基层媒体人写的一篇短文,总结出基层找新闻的“五抓”:

 

一是抓“常态”中的非常时机、工作重点;

二是抓“常态”中的“非常态”;

三是抓非常情况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四是抓平常工作中所做的看不见的成绩;

五是抓平常人中的“不平常人”及“不平常事”。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对此进行了一番剖析,现与大家分享。

 

一、“五抓”是发现新闻的具体诠释

作者提出的“五抓”,主要围绕着平常工作中如何找新闻展开的。

 

在平常工作中找新闻,是基层媒体人几乎天天都遇到的问题。找新闻,基层媒体肯定比不过大媒体,但也不是无新闻可找、无新闻可做。只要多留心、多观察,善于“五抓”,就能不断发现新闻、写出新闻。

 

比如“五抓”之一的“抓常人中的‘不平常人’及‘不平常事’”,这就是发现新闻的一条路径。在基层群众中,看似平常但实际上有“不平常事”的人不少。在这次疫情中,有的家庭一家4口都加入了志愿者行列;有的社区工作者对封控区居民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有的冒着高温坚持在核酸检测点工作……这些都是新闻的线索和素材。只要记者、通讯员深入进去,就一定能有大的收获。

 

新闻的富矿在哪里?在基层。然而我们有些记者、通讯员总抱怨“无新闻可写”。其实不是“无新闻可写”,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缺少“五抓”的具体行动。

 

具体如何做?还要靠记者自己去摸索、去实践。这位基层媒体人摸索出的“五抓”,实为一条可行的路子,值得大家学习。

 

二、练就“找新闻”的本事

我在《新闻采写,请牢记这“四不”理念》一文中曾写道:新闻基本有两大类,一类是“明摆着的新闻”,另一类则是“需要发现的新闻”。这后一类在哪里?在基层。基层蕴藏着大量未被发现的新闻,有待记者去发现、去挖掘。

 

“明摆着的新闻”,可以说是“送上门来的新闻”,如各级领导机关举办新闻发布会,研讨会、论坛和突发事件等。记者接到通知直接赴会写报道就行了。但大量的新闻还是“需要发现的新闻”,这就需要记者要下沉到工作生活实际中去找新闻、写新闻。

 

有些记者、通讯员对“明摆着的新闻”轻车熟道,写起来很快。但要让他自己去找新闻写,却一筹莫展,为何呢?原因之一就是他还没有摸出找新闻的路子和办法。

 

人民日报社2021年到各分社工作的15位记者最近写文章谈体会,其中体会最深的一点是“学会了如何找新闻”。他们说,在学校里学的新闻知识固然重要,但真正学点本事儿还是在采写实践中。这些年轻记者外出采访一般都是领了任务而去,有材料有线索,但即使这样也需要记者自己去“找出新闻点”,把稿子写得生动活泼,有新意。

 

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材料一大堆,交谈没几句,深入不下去,采访陷入尴尬状态。怎么办?这时就要看记者的本事儿了。如何从材料中“挖”出新意?采访时怎么“寻出价值点”?记者要反复思考这些问题,想办法把这些问题解决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磨练这些年轻记者都有了“找新闻”的本事,练出了“挖新闻”的一套攻略。

 

三、找新闻,有规律可循

找新闻是媒体人的一个长期任务,为此就要树立“找”的决心,练就“寻”的本事。

就每一个记者而言,每人有每人的办法。但从宏观而言,有规律可循。

 

1.克服“等、靠、要”思想,立足自己找新闻。这个理念很重要,有了这个理念,就有了找新闻的热情和干劲。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自己想办法克服,坚持到底。

 

2.勤于思考找新闻的办法和技巧。张梦艺自己总结出的“五抓”,有助于在实践中找出有价值的新闻。身为一个媒体人也要自己总结出如何找新闻的诸多办法和技巧。人民日报不少老记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善于把“陌生人”变成“老朋友”;善于把“不爱说”变成“主动说”,获得了大量写稿的鲜活材料。不要以为找新闻有多难,只要你平时多琢磨,多想办法,总能让你如愿以偿。

 

3.平时注意积累新闻线索。有些新闻并不急于成稿,但必要的线索一定要注意积累。这些线索包括事情由头、故事情节、闪光语言等。待时机成熟时,这些线索都能派上用场,帮助你迅速完成任务。

 

记者写新闻不易,但找新闻更难。但再难这也是必过的一个关口。只有过了这个关口,才能不断写出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闻。继续奋斗吧,媒体人!

 

版权申明:图文来源于自媒体作者,我们尊重原作版权,但因数量庞大无法逐一核实,图片与文字所有方如有疑问可与我们联系,核实后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