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网媒青年沙龙 | 融媒工作室制度:媒体融合3.0时代的重要实践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媒体工作室的发展进行梳理和归纳,在媒体融合背景基础上,提出了三条融媒工作室发展之路——充分运用产品思维,适应互联网传播需要;扁平管理,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重视工作室运营,打造名品牌名IP。

关键词:媒体融合;融媒工作室;媒体制度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已达10.32亿。高达73.0%的互联网普及率对媒体的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时代已然来临。

媒体融合不仅指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作业模式与传播通道进行结合后生产信息产品的行为,更指在媒体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管理、经营、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思想行为融合的过程。融媒工作室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工作机制,这一模式将产品思维引入媒体行业,生产符合传播规律及用户需求的融媒产品,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充分注重资源的共享与再配置,是信息生产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实践。

 

01

多种多样的媒体工作室

工作室一般是指由一人或几人组成,为了同一目标共同努力的组织,规模小、效率高、运作灵活、具备专业精神,早年间常见于文化产业、IT业等。而作为文化生产领域的一大分支,媒体也逐渐成为工作室模式的实践阵地。2000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刘杰工作室”;2003年春节后,深圳特区报的“徐华新闻工作室”“朱文蔚新闻工作室”宣布成立;2014年,中青在线率先成立了融媒工作室,随后一批以项目为中心的工作室成立,成为媒体融合进程中引入该制度的“先行者”。2016年,人民日报启动“融媒体工作室”计划,在之后的5年中,人民日报先后组建了超过50家工作室,其中“学习小组”“麻辣财经”“侠客岛”等已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品牌。工作室模式成为融媒时代一种新的工作形态,按照构建方式可分为两大类:

(一)以核心产品为基础。广电行业多以单一栏目为最小可行性产品,因此相当一部分工作室是以栏目为基础打造的。湖南广电的“刘伟工作室”就是依托《快乐大本营》所构建的工作室品牌。2011年,央广经济之声围绕王牌栏目成立了“ 《天下财经》节目工作室”。还有以头部人才为基础,围绕该核心搭配不同技术人才构建而成的工作室,如凤凰卫视的“窦文涛工作室”“鲁豫工作室”、广东卫视的“黎婉仪财富管理工作室”“尹铮铮工作室”。该模式在平面媒体中也较为多见。记者作为新闻线索的直接接触者与内容生产者,能在读者中产生一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围绕名记者打造工作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深圳特区报的“徐华新闻工作室”“朱文蔚新闻工作室”、新华社的“朱玉工作室”、东莞日报社成立的一批名编名记工作室是其中的代表。以该种模式构建的工作室,通常有较为清晰的组织核心,生产关系相对固定,产品带有明显的风格特征,因此该类产品能够吸引一部分“铁杆粉丝”,用户黏性较大。

(二)以生产内容类别划分。融媒体时代,媒体产品形态、生产思路、技术手段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构建工作室的方式也产生了变革。多数情况下,融媒体工作室的搭建是以“兴趣”为基础,由掌握不同技术的员工自行结合,从而对某一类别的内容产品进行全面的策划与制作。此类工作室通常会聚焦某一类别的新闻,如新华社旗下的“第一工作室”,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重要讲话、重大节点等,生产出一系列优质融媒体报道;人民日报旗下“侠客岛”“麻辣财经”则分别聚焦时政要闻与财经新闻;中国网与中国外文局合作成立的“中国有数工作室”,负责将大数据可视化,制作数据新闻与报告。部分省市级融媒体会根据地域划分成立工作室,如上海新民晚报的“歆克勒工作室”、津云的“视觉津南工作室”。

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少媒体从业人员也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组建了工作室,如各家媒体中体育、健康、旅游、美食、教育等工作室比比皆是。此类工作室的优势在于“精耕细作”,成员在该领域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内容质量有保障。同时,工作室的内生驱动力与外向吸引力均来自“兴趣”,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及产品送达率都较高。

此外还有一类融媒体工作室可称之为全品类工作室。其各种专业人才要素齐全,能够生产各类信息产品,如中国青年报社的“为一工作室”。这类工作室对成员要求较高,对各类新闻均有涉猎,往往需要“一人多角”,能够一人完成策划、采写、拍摄、视频制作等多项工作。

 

02

融媒工作室前行之路

据《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9)》,自2017年起,媒体融合开始步入3.0时代,最主要的特征是“由形式融合、内容融合升级至体制机制融合”。工作室制度可以说是3.0时代的一个节点,产品与用户思维注入生产过程,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机制改革等多种手段,充分实现信息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以常态化运行的中央厨房为根基,通过融媒工作室,在“大而强”的基础上打造“小而精”的优秀产品。

(一)充分运用产品思维,适应互联网传播需要。产品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洞察及分析力明确用户需求,使用科学的生产方式来打造一种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用户,并获得一定成果的方法。首先,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细分需求,精准发力,做深度化、垂直化内容。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于信息产品在“量”与“质”上的需求都大幅提升,批量生产、毫无特点的融媒体产品必将被淘汰。工作室首先应在核心内容方面找到更加精准的定位——是以自身能力获取更大的影响力,还是凭借专业化内容服务一定数量的用户群?同时也需要对自身受众群体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用户群进行画像,尽可能将不同需求融入每个产品。其次,充分利用新技术,打造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的产品。信息技术飞速发展,VR/AR、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项技术已由传媒产品普及至千家万户。工作室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利用先进的制作技术,真正实现“满足用户”并获得更大影响力、传播力的目标。例如,2019年9月,人民日报“碰碰词儿工作室”与腾讯联合推出了一款放置类游戏“家国梦”,一上线便引爆全网。可爱的画风、收集的乐趣、不“氪(充钱)”不“肝(耗时间)”等优势精确击中了当下年轻人在游戏中的痛点,又利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融媒产品之一。

(二)扁平管理,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工作室坚决不能重走“简单加成”的老路。要想在“风大浪急”的媒体环境中做到“船小好调头”,必须在组织架构、管理体制方面不断优化,以实现真正的高效运作。产品思维同样适用于搭建工作室。在确定需求后,必须围绕这一核心打造团队,后期管理时,如有不符合需求或无法达到要求的“零件”,也需要对工作室成员进行迭代调整,从而保持整个团队的运转效率。在对团队进行管理时,可以借鉴日本管理大师稻盛和夫提出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即将公司组织划分为若干“阿米巴”的小集体,并依靠阿米巴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位员工都是主角,实现“全员参与”。该模式既能保留大集体的体量优势,又能充分发挥小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根据阿米巴管理理论,工作室管理,一要小,团队人员够用即可,及时清理“冗余”人员;二要简,结构从简,扁平管理;三要“实”,做到工作务实,责任落实;四要“合”,出现问题必须迅速调整,减少一切非生产因素的影响。

(三)重视工作室运营,打造名品牌名IP。宣传推广是制作融媒产品的一道重要工序。对于工作室打造的优秀产品,媒体应充分利用手中资源,形成微博、微信、抖音等多平台、全方位、立体化的推广手段。与此同时,进一步规划创意营销、动态营销的新途径,打造一套可行的全媒体营销战略。有条件的媒体可以在团队中适当增加运营职责,搭建从策划、生产到宣传、推广的全链条一体化工作室团队。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可以进行品牌化运作。将内容制作的根基打牢,不断生产具备一定专业性且独具风格的产品,部分个人或垂直领域工作室可以进一步“打造人设”。同时运用标识、符号、互动等打造外围形态,将工作室打造成为真正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从而增加用户黏性,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大众网)

 

 

版权申明:图文来源于自媒体作者,我们尊重原作版权,但因数量庞大无法逐一核实,图片与文字所有方如有疑问可与我们联系,核实后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