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资讯 > 正文

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

6月27日上午,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论坛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与湖南省科协承办,由湖南科技报刊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协办。

 

      论坛吸引来自全国的科学家、媒体专家和科技传播专家,中国科协、湖南省科协相关领导,中央、地方媒体工作者,全国科技报相关人员等100余人到会,线上直播共吸引65.5万人次浏览。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港澳台办公室)部长(主任)、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任罗晖,湖南省科协党组成员傅爱军出席并致辞。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凯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许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周建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宝新等出席论坛。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宋南平主持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

 

       罗晖在致辞中表示,科技传播在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连接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协同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和全球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凝聚共识的主阵地、汇聚正能量的新场域、打赢舆论斗争的新战场。围绕科技传播与网络信息安全的关系,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坚定正确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二是宣传正能量典型,以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手段为着力点,发现、挖掘、宣传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三是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坚持以事实和数据说话,维护良好网络科普生态;四是丰富科技传播内涵,希望广大科技传播工作者围绕当下科技传播的新形势与新问题,提出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的新主张与新思路。

 

      傅爱军在致辞中表示,科技传播对推进湖南科技创新、助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传播工作,坚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轮驱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湖南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高,2020年达到10.14%,超过了既定目标10%,较2015年(5.14%)增长了5个百分点。湖南省科协积极打造科普湖南融媒体平台,进行科技传播,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力指数稳居全国前列,多次位居榜首。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翟惠生作了题为《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新闻报道》的报告,他认为,科技报道要守正创新。要创新,一定要守好“正”。“正”有五笔,代表着科技报道的“根”“脉”“事”“形”“命”。其中,“根”是为国为民,“脉”是求真务实,“事”是自尊自信,“形”是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命”是有生命力、可持续,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只有写好了这个五笔的“正”字,科技报道才能在互联网时代有权威性、有可信度,能够广泛传播。此外,他希望科技记者树立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回应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义强教授作了题为《竹科技与竹文化传播》的报告。他从竹与自然、竹与文化、竹与科技、竹与未来等维度全方位解读竹子的基因密码、生物特性、理化性能、精神家园和应用领域,介绍了竹子的遗传育种、分子结构、组织形成、材料构造等方面的最新科技进展以及面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吴义强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竹材种类和储量都位居前列的国家,科学认识竹质资源、高效利用竹材料对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传播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吴敬作了题为《公共卫生事件与互联网传播》的视频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公共属性事关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在相关健康传播过程中应秉持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尊重科学的态度,努力做到“更科技、更开放、更实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传播链条的打造上“更科技”,推动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在开放性平台与高质量内容的打造上“更开放”,在科普信息发布和传播过程中“更实效”,更注重“社会服务”,助力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希望广大科技传播工作者继续关注、关心、关爱公共卫生事件防范与应对健康信息传播,给予更多的投入,不断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科学素养,促进公众更加科学、理性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高端对话环节由芒果TV《趣科普》栏目制片人罗雅丹主持,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高级记者蒋建科,光明日报社原科技部常务副主任、高级记者金振蓉通过视频形式作了发言,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制片人戴飞,湖南科技报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蔡建文,杭州阿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马舒建,杨凌农科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孝宏做了互动交流。大家立足各自专长,结合发展实际,分享实践经验,研判行业趋势,探讨发展路径,共同就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机遇与挑战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沟通。

 

 ‍     蒋建科认为,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要做到变量至上,只要搭上互联网时代的快车,科技传播大有可为。他认为,科技记者既要打“游击战”“阵地战”,还要打“大兵团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做大体量深度报道,这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发出更强音,吸引更多流量。科技传播工作者要向科学家学习,从“跟跑”“并跑”到“领跑”,通过在科研成果未形成、科研过程进行阶段的跟进采访,形成的“体验式”报道可以更好地展现科学家科研过程,更容易被科学家和公众所认可。

 ‍      围绕传统媒体如何融入互联网时代?金振蓉认为,传统媒体需要拥抱互联网时代,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为内容赋能。传统的主流媒体拥有得天独厚的权威信息源,以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专业化、规范化的制作规程,这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之道,这也决定了在信息爆炸时代,传统媒体往往起到了众声喧哗中的“一锤定音”作用。同时指出,传统媒体中的人才结构队伍、技术力量还需要不断进步提高。

 ‍      戴飞表示,传统广电媒体要结合平台优势,依托专业摄制团体、用丰富的资源制作出大体量、成系列的长视频,而不是去和短视频平台拼碎片化的热度。《新闻大求真》栏目主要面向6-14岁的青少年,通过做实验这种最直观的方式讲解科学知识、诠释科学原理。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科普产品浩如烟海,《新闻大求真》的策略是“用牛刀杀鸡”,比如邀请院士大咖解答老百姓最常见的一些问题。他希望栏目能传播一种科学精神,希望中国的孩子能够有动手能力、有好奇心,愿意亲近自然、走出课堂,勇敢地去研发、去创新。

 ‍     蔡建文表示,湖南科技报是面向农村的报纸,1957年创办,发行量曾达到182万份。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传播技术等发生深刻变化,受众群体也在发生变化,新一代农民是有文化、有思想、有经营头脑的青年农民,他们需要科技知识,但更有选择,不是报纸刊登什么就信什么。传统媒体要适应受众的需求,湖南科技报近几年开始转型发展,用互联网的手段、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的渠道来做科普,做科技传播。现在科普湖南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嵌入到村一级的党群服务平台,农民在平台上可以自由选择,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      “传统广电的传播模型,是漏斗型的,影响力从大到小逐渐衰减,而互联网的传播模型是波纹型的,就像扔一块小石子到水里,波纹一圈一圈地扩展,从第一圈影响到第二圈到第三圈,不断放大,我们现在经常讲的‘出圈’,就是这个意思。”马舒建对此很有感触。如何去打造爆品?如何让你的科普作品出圈?他认为,首先要关注在重大时间窗口回应社会需求,比如在新冠疫情最初的阶段,阿优文化创作了一组抗疫动画片,用亲和力比较强的艺术方式去科普,以缓解社会大众的恐慌。其次,科普作品除了需要好的创意,更需要情感的共振,比如神舟十三号归来时,阿优创作了科普作品《摘星星》,讲的是航天员王亚平给女儿摘星星回家的故事。

 ‍      梁孝宏表示,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全媒体时代加速到来,科技传播格局也在发生改变。农业科技报社为了更全面地或者是范围更大地服务基层农民,建设了一个强农客户端APP,近几年平台上已聚合农业权威资讯20多万条,全国农民提出的问题2万多条,500多名农科专家线上365天服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组织专家线上直播,解答农业生产的难题。今年农业科技报社和广播电视台进行整合,成立了杨凌农科传播集团,拥有“报、台、网、微、端、屏”融合发展的一个全新的媒体传播矩阵,将使科技传播和服务做得更好。

 ‍      在下午举办的全国科技报融媒体建设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省市20余家科技报(刊)社社长、总编辑、融媒体机构负责人约70余人,就地方科技报的媒介融合与报网联动,融媒体建设的方法、路径、举措等进行交流与研讨,共同探索科技传媒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      全国科技报一直是科学普及和服务“三农”的重要阵地,新时代赋予科技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面对由互联网、大数据等带来的传媒生态深刻变革,科技报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在实践中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     会上,湖南科技报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蔡建文,山西科技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光明,武汉科技报社社长陈海涛,新疆科技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杨斌,杨凌农科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农业科技报副社长贺辉,陕西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主任黄姗姗,广西科学技术普及传播中心主任刘慧英等七家单位代表作了经验分享,为科技报融媒体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思路和经验。

版权申明:图文来源于自媒体作者,我们尊重原作版权,但因数量庞大无法逐一核实,图片与文字所有方如有疑问可与我们联系,核实后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