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报纸的时事报道3在时效上难有优势,时事报道开始在深度上下功夫。如何在“大事件”发生时当好记录者,并以此增加报纸的可读性和冲击力,成为了时事编辑需要研究的课题。
三峡晚报是一张立足宜昌,辐射宜荆荆都市圈的综合类报纸,自创刊以来,时事报道一直是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些年的厚报时代,曾开设过《天下周刊》,后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报纸的时事报道在时效上难有优势,时事报道开始在深度上下功夫,如何在“大事件”发生时做好记录者,并以此增加报纸的可读性和冲击力,成为了时事编辑需要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三峡晚报不断尝试推出更有冲击力的时事报道,在题材选择、版面包装上也在不断变化。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精细化编辑,精品化呈现”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事重做”“大事精做”,每逢重大主题、重要节点,浓墨重彩打造精品封面,已成为三峡晚报的常态。
本文以三峡晚报封面聚焦的三组报道为例,对身在地市的报纸如何让时事报道更有冲击力进行探讨。
一、本地大事凸显本地优势
新闻资源共享、信息内容同质,是当今的新闻常态,如何在公共信息中刨沙拣金,挖掘出独家的、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就需要加强新闻策划。
一个好的新闻策划,可以成为全新的“独家报道”。大事发生后,策、采、编流程全过程发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国家新出台的重大战略、民生举措,能够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的热点,我国的大国重器等科技前沿话题……这些都是宜昌读者关心的话题,也是三峡晚报封面聚焦的选题范围。
在宜昌这座城市,最闪亮的名片是三峡大坝,每逢三峡工程重大节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媒体都会将目光投向这里,三峡晚报作为“离新闻现场最近”的媒体之一,在遇到和三峡工程相关的新闻时,在综合公共信息之余,更擅于运用本地优势,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2020年11月1日上午,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三峡工程日前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很快,这条消息就“刷屏”了,在新媒体快速推送的同时,三峡晚报采前会定下做两版深度报道的策划。11月2日,包括封面版在内的3个版“国之重器 历史丰碑”报道出炉了。
在编辑这组报道时,我们很好的运用了综合公共信息加上本地挖掘的优势,封面版上刊发新华社的电稿消息,并综合了新华社新媒体和三峡集团新媒体的消息,单张图片冲击力不够,就通过剪裁、组合等方式,请美编制作“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大事记”,通过消息、图片和制图的形式,加上时钟的艺术点缀,将三峡工程建设历程以清晰的时间轴展现给读者。
同时,在02、03版分别以“三峡工程 带来了什么”和“百年梦圆 当惊世界殊”为题,通过采访三峡工程的建设者和亲历者,讲述了三峡工程和宜昌这座城市之间的故事,让一条条数据和一个个节点更有厚重感,让本地受众更有贴近感。
封面聚焦,内版运用本地优势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也让这一组报道在当天诸多媒体的同题报道中脱颖而出,在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这个重大节点,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的媒体,发出了三峡晚报独特的声音。
在智能手机普及化的当下,就算是发生在本地的大事,报纸也已经无法和新媒体拼速度了,能给读者提供的,是在公共信息之外,挖掘背后的故事。
这几年,《三峡晚报》已不满足于用时事新闻版去处理时事新闻,而是通过挖掘、凸显宜昌元素的方式,找准时事新闻与本地新闻之间的联系,主动出击,拉近本地读者与时事新闻之间的距离,实现时事新闻本地化报道,从而不断加强报道的丰富性,增强自身的传播能力。
在采编本地大事时,需要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基础上,在公共信息之外,对新闻价值进一步发掘,找准新闻事件的本身价值,同时与本地读者的兴趣结合起来,使新闻价值自然地延伸,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省内大事抢抓第一落点
在三峡晚报的编前会上,经常可以听到时事编辑的疑问:“武汉(荆州、襄阳、恩施)这个事挺大的,我们有没有自采稿?是放在时事版上?还是落地放要闻?”
在厚报时代,三峡晚报报道宜昌市域外的本省新闻,曾经依靠记者跨地市采访和通讯员采写过一段时间,随着采访部门的压缩和将注意力集中到市域内,省内发生大事后如何报道,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2020年4月8日零时,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战场——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
这一天,距1月23日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阻断疫情快速扩散蔓延,已是第77天,历时两个半月艰苦卓绝的战“疫”,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
这个已“预告”了半个月的大事,三峡晚报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
4月7日晚,经与值班领导沟通,定下了在封面整版聚焦,内版进行延伸报道的方案。
怎样在封面聚焦这个重大历史时刻?不用文字详述,标题+图片以最有冲击力的方式去呈现。
受客观条件限制,完美的图片可遇而不可求,美术编辑借鉴中央媒体的制图,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主体,桥身为时间轴,将桥缆制作成数字“77”,配题“今日零时 武汉解封”,同时,向身在武汉西高速路口的通讯员约解封现场图片,让4月8日的三峡晚报成为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内版则用记者自采稿件和新华社电稿,做了一组组合报道,详细报道武汉解封的相关信息及动态。记者联系本地铁路部门,着重介绍汉宜两地交通恢复情况,以及对宜昌本地居民出行的影响,增加贴近性。
新媒体时代,报纸没法跟新媒体比信息量,只有把重大新闻该做大的做大,该做细的做细,该重点包装的版面前置,把新闻做精致,把新闻做强势,才能提高自己的冲击力,冲击力既包括内容,也包括对内容的版面处理,它是新闻对读者的一种强势引导。一条时事新闻仅仅有好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编辑把稿件的内容优势转化为版面优势,这种转化就体现了编辑对新闻冲击力的追求。
市域外的本省新闻,与本地读者有着广泛的接近性,读者对此类新闻,往往有着特殊的兴趣。作为一家立足地市的综合类报纸,三峡晚报能做的,就是在省内有大事发生时,抢抓第一落点,同时,通过封面的放大效应,以最直观的方式,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全球大事着力整合包装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时事新闻编辑,就必须要有更强的整合能力,如何将已有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从当前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来看,为更好地吸引读者,在筛选整合内容、设计版面时,不仅要对其进行美化,更要将艺术同新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结合阅读上的需求和视觉效果,从图片、排版和标题等方面入手,让读者能有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还可以将视觉设计同文本结合在一起,增强报纸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介绍,我国首次实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零报告。同一天,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中国政府已宣布向82个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非盟提供援助。
防疫战疫阶段性成果举世瞩目,全国上下的艰苦付出终有回报。当天的编前会上,值班领导决定第二天推出4个版的报道,向读者介绍抗疫防疫形势的变化。
内版已经把内容做完了,封面怎样展示?当晚,我们决定在封面用一个整版,以“地球同此凉热 世界同舟共济”为题,将所有的内容整合起来,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冷清的美国纽约曼哈顿、呼吁国民防范疫情的印度、实行“全民隔离”的阿根廷、禁止所有非澳公民和居民入境的澳大利亚……当天新华社的电稿库里,关于疫情的图片逾百张,图片配简短文字,表格加美术元素,一个精心整合包装的封面聚焦版在次日见报了,既是看点,也是“导读”,将内版的内容集纳起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时事新闻通稿多,往往给读者千人一面、相互雷同的感觉,这与版面缺少特色有关。作为一张立足地市的报纸,在国内国际大事上,必须扬长避短,“短”、“平”、“快”是很难吸引读者眼球的,因此,必须努力将报道做全面,将信息 “一网打尽”,将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到封面上来展示。
但客观事实是,每天发生的新闻事实是不可能全部收录到报纸中,必须要对一些新闻事实进行相应的选择。稿件的选择对于报纸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选稿的时候,要将“新”字放置在其中,稿件的内容愈加的新颖,报道模式越新鲜,对于受众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还要紧扣一个“深”字,不仅要围绕基础的五要素,还应该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扩展,对新闻事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跟踪,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同时,版面设计必须具有创意,才能吸引读者的视线,让读者即使前一天已经对该新闻略有了解,仍有兴趣继续阅读报纸,这就需要在标题、文字、图片之外,加上适当的美术元素进行包装,而不是简单地将文字铺排上去,让读者在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也能够有视觉上的享受。
眼下,已“封面化”多年的导读式报纸头版,因为版面减少,内容匮缺,日渐难以为继,如何丰富报纸封面的看点,也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报纸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其进行创新。
随着读图时代到来,手绘和图解越来越成为报纸丰富报道手段的重要工具。在有限的纸张范围内,手绘可以提升报纸审美,图解则让专业性的报道更便于读者阅读,增强了报纸“深阅读”的特质,在封面处理重大时事报道时,这将是报纸版面设计与表达的一个突破口,未来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会有更多配合空间,给版面的精品化呈现带来更多可能性。
在报纸封面上对重大时事新闻进行聚焦,仍有不少创新形式可供探索,只有不断增强报纸封面的冲击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的内容传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