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经领域,企业上市前或发布年报、季报时,一定有大量媒体、财经自媒体集中报道,这类报道中有监督、评论促进企业和行业发展的稿件,也有部分为了博眼球、蹭流量的不专业稿件涌现。
将上市招股书中的亏损数字夸大成“巨亏”,仅凭财报数据就声称“留给××企业的时间不多了”……
为何上市企业在重要阶段频频被不专业报道所累?这类报道又伤害了谁?
上市重要阶段,不专业报道频现
近期,颇受关注的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又出现上市相关市场传闻,然而,明明香港联交所官网显示喜马拉雅的上市进程“处理中”,却被一些财经自媒体传成“上市失败”,这些罔顾事实、标题惊悚的文章使不少网友感到迷惑。
被不实信息困扰的喜马拉雅并非孤例,快手、拼多多,再往前的美团、小米、腾讯、京东,在上市前后也被曾被类似不专业报道影响。
“上市报道因牵涉到企业发展、股价波动,向来是财经报道中最敏感、最慎重的部分之一。媒体、财经自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报道,尤其是对受众和股民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或关键经营数据、资本运作、未来发展规划等,不专业、不严谨的报道往往会引发舆情,引起市场动荡。”广东财经大学网络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文远竹分析了上市企业受关注的原因。
其实,出于证监会相关要求,企业在上市静默期只能三缄其口,这一时期既有媒体对企业的关注和监督,但也成了滋生不专业报道、不实报道的温床。
2017年3月,美团上市前,自媒体“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在多个平台上发表文章,文中称“美团疑内讧”“投资人称上市计划再延期”。因内容耸人听闻、无中生有,美团点评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向该自媒体索赔1000万元。
“上市公司的信息和事件不是不能报道,做报道一要依法依规,二要真实准确。”文远竹强调:“但是不专业、甚至虚假的新闻,往往对上市公司和普通股民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这样的话,媒体或财经自媒体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不专业上市报道有哪些类型?
部分财经自媒体不专业、不严谨的报道主要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这类报道经常出现?
“主要是文章客观方面的采访不扎实,如概念混淆、数据解读有误、轻信传闻、道听途说等。”文远竹分析了上市企业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上市企业报道中,概念混淆、对数据解读有误,是最常见的报道乱象。
例如,喜马拉雅在今年3月末更新招股书的时候,有部分财经自媒体仅凭招股书“失效”就渲染其“上市失败”,其实,在港股机制中“失效”只是上市规则规定的审计数字过期,而非代表交易所对于企业资质的负面意见。只要更新招股书就可以继续推进上市程序,等待合适的市场窗口冲击上市。
像汇通达(9878.HK)、瑞尔集团(6639.HK)、乐普生物(2157.HK)和百威亚太(1876.HK) 等企业都曾经历招股书失效后再次提交激活并成功上市。
目前,联交所官网显示喜马拉雅尚处在“处理中”,是指有效的上市或认可申请,说明上市进程正在进行中。
此外,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2021年净利润为-51.1亿元。于是,部分财经自媒体用含有“喜马拉雅2021年亏损51亿”等字眼的标题吸引眼球,大肆用数字做文章。
事实上,亏损数字并非真实的经营表现。在国际财务会计准则中,优先股会被计为负债,产生的公允值变动便被记为亏损。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下,2021年,喜马拉雅经调整后净亏损为7.59亿元。
文远竹还分析了部分财经自媒体不专业报道的另外一大类问题,“也有主观方面故意造假的,这里面可能牵涉到经营利益”。
在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看来,这类文章有几个常见问题:
一是虚构事实,即针对某一主体编造、虚构某一或某几项事实,或传播编造虚构事实的,造成该主体社会评价降低,商誉或信誉受损;
二是主观臆测代替客观事实,即编造或传播将主观判断或推测得出的所谓事实,而与真实事实严重不符或缺乏直接证据证明该推测为事实的情况;
三是断章取义或故意误导,即未充分全面了解事实,就断章取义或片面描述或传播,导致读者产生误认或误读,造成主体信誉或商誉受损;
四是张冠李戴,即甲身上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被列为乙的事实,导致乙的社会评价降低或人格贬损;
五是贬损侮辱,即采用贬低人格甚至侮辱、辱骂等方式进行负面评价,造成该主体社会评价降低或贬损的。
部分财经自媒体为何频发不专业报道?
“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吸引眼球,增加流量;或是有经济利益,为了一己私利;还涉及对内容的把关不严。”文远竹表示。
在孙志峰看来,一方面,网络经济实质上属于眼球经济,是当前网络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样情况下,为追逐更多的关注,部分媒体、财经自媒体可能会放松自我监管,放松对事实的审查,甚至虚构事实或未加核实情况下就进行传播,或直接采用道听途说的信息,肆意揣测、评价和传播。
另一方面,编造传播侵权文章,相对较为简单,违法成本相对较低,权利人维权成本极高,产生的巨大差异,也使得很多违法行为无法得到追究,进而放纵了此类违法行为的滋生和扩大。
不专业报道伤害了谁?
我们知道,提升舆论对市场的监督能力,有利于社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实际上,在上市企业报道中,不仅有媒体作为受众广泛的信息传播者,及时准确的提供报道,财经自媒体也在发表行业评论,或将影响普通消费者的判断。
如果财经自媒体发布不专业、不严谨报道,轻则删稿、道歉,严重的对上市公司和普通股民利益造成极大损害的,则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可能被送上法庭,更可能面临几十万、上百万元的罚款。
前几年,小米诉“建华wei业”、人人车起诉“科技说说”、百度起诉“金融街八卦女”等案件广受关注,不仅最终以自媒体败诉告终,被告自媒体被判处相应罚金。
诚然,媒体、部分财经自媒体以发表文章、评论的形式监督企业、建言行业无可厚非,对企业来说,不是接受不了“诤友”,而是不能接受不专业、不严谨的报道,甚至是扭曲事实的报道。
更进一步说,近几年我国如今处于“稳经济”的重要阶段,部分财经自媒体不专业、不实的报道不仅扰乱上市企业正常经营,更会对市场营商环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一支力量,不专业的、不实的文章充斥网络,还可能影响国家某个行业或领域经济发展的秩序,这也是对中国经济的伤害。